明朝历史上“最惨烈”的军事败仗非“土木堡之变”莫属。
1449年,年轻的朱祁镇带着25万大军出征,结果11万人永远留在了荒凉的土木堡。
多名朝廷重臣阵亡,堂堂天子被俘,这场灾难直接导致大明帝国由盛转衰。这场仗为何会打成这样?是谁的失误,还是另有隐情?
瓦剌突袭1449年的七月,瓦剌首领也先率领10万骑兵突然越过边境,直奔大同而来。消息传到北京城,朝廷上下一片慌乱。
展开剩余90%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才21岁,年轻气盛又缺乏实战经验。朝中大臣们意见不一,有人主张固守,有人却鼓动皇帝亲自带兵出征。
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出征,他反复强调:"守为上策"。
在他看来,瓦剌骑兵机动性强,明军应该坚守城池,等对方粮草耗尽自然退兵。可惜他的建议被无视了。
宦官王振在皇帝耳边吹风:"陛下若亲自挂帅,必能大破敌军,成就不世之功!"王振这人野心勃勃,想通过战争立功,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。
朱祁镇听信了王振的花言巧语,七月十日,他下诏亲征,率领25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发。
朝廷上下忙得不可开交,兵部尚书邝埜、户部侍郎王佐昼夜不休地筹备军需物资。监察御史薛绶负责监军,主帅朱勇则统领中军。
这支庞大的队伍中,有京营精锐、边防部队,还有临时征调的民兵,可以说是倾尽了明朝的军事力量。
大军行进速度很慢,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路。沿途百姓被迫提供粮草,许多村庄因此家底掏空。
有些地方官员为了应付差事,甚至强征百姓家中的口粮。整个北方地区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。
骄傲自大酿大祸八月初,明军终于抵达大同。出乎意料的是,也先并没有与明军正面交锋,而是带着瓦剌骑兵不断撤退。
这一招很狡猾,明军追了几天都没追上,反而把自己的补给线拉得很长,粮草开始短缺。
英宗和王振完全被也先牵着鼻子走。
军中有经验的将领建议返回大同,或者构筑营垒固守待援,但王振认为这是懦弱的表现,坚决不同意。他对英宗说:"敌人害怕了,正是追击的好时机!"
在王振的建议下,明军决定改变路线,走蔚州小道追击敌人。
八月十二日,大军抵达土木堡宿营。这地方三面环山,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可以进出,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陷阱。
有将领提出应该挖壕筑垒,加强防御,王振再次反对:"敌人早就逃远了,何必多此一举?"就这样,明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,在土木堡安营扎寨。
第二天早上,浓雾笼罩四周,能见度极低。突然,成千上万的瓦剌骑兵从山上冲下来,对明军发动突袭。
也先早就设下了埋伏,他了解明军行军路线,选择了最有利的地形和时机发动攻击。
明军阵脚大乱,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。瓦剌骑兵长于机动作战,不断冲击明军阵型。
明军虽然人数众多,但在狭窄的地形中反而施展不开,加上指挥混乱,很快就陷入了被动。
主帅朱勇试图组织反击,率领中军冲向敌阵,结果被乱箭射死。
兵部尚书邝埜、户部侍郎王佐也在混战中阵亡。监察御史薛绶奋力保护皇帝,最终也倒在了敌人的刀下。
王振这时才意识到大事不妙,带着皇帝想要突围逃跑。
在混乱中,他被自己人认出,御前亲军以为他要挟持皇帝逃跑,一刀将他砍死。英宗失去了最后的保护,被瓦剌士兵俘虏。
战斗结束时,明军11万人阵亡,六十多名高级文武官员战死沙场。
原本声势浩大的25万大军,如今只剩下残兵败将。土木堡成了名副其实的死亡之地,到处都是明军的尸体。
国家危急,于谦挺身救大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城,举国震惊。朝廷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,皇帝被俘虏在外国人手中,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“耻辱”。
也先俘获英宗后,并没有立即杀死他,而是将他当作筹码,押着南下,逼迫明朝割地赔款。
他的目标很明确:要么明朝拿出巨额财物来赎回皇帝,要么他就带兵攻打北京城。
此时的北京城内一片混乱。皇室成员惊慌失措,有人甚至提出迁都南京的想法。
朝中文武百官分成几派,争论不休。正当危急时刻,之前反对亲征的于谦站了出来。
于谦临危受命,主持朝政。他首先做的事情就是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,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。
这一举措稳定了朝廷,避免了权力真空。然后,他组织全城防御,加固城墙,储备粮草,准备迎战瓦剌大军。
也先带着英宗来到北京城下,要求明朝交出大量金银财宝和土地。于谦坚决拒绝,他说:"国可亡,而不可屈!"他组织北京城内的军民固守城池,严阵以待。
瓦剌军队多次进攻北京城,都被于谦组织的防御击退。
也先没想到明朝在皇帝被俘的情况下还能如此顽强抵抗,加上天气转冷,粮草不足,最终决定撤军。
撤退前,也先释放了英宗,但英宗回京后并没有重登皇位,而是被软禁在南宫。
朱祁钰即位后,重用于谦等人,努力恢复国力,修补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创伤。但英宗在南宫并不甘心失去皇位,他开始秘密联络亲信,策划复辟。
七年后,也就是1457年,英宗发动了"夺门之变",重新夺回皇位。
回到皇位的英宗并没有感激当年救国的于谦,反而以"谋反"的罪名将他处死,这又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。
一败涂地的“后遗症”“土木堡之变”给明朝造成的伤害远不止军事上的失败,它的影响深远而广泛,从此明朝由盛转衰。
军事上,明朝在土木堡损失了11万精锐部队,这些都是训练有素的军人,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补充。
京营部队元气大伤,边防力量大幅削弱。从此以后,明朝军队转入守势,防线不断内缩,再也没有了开国时期那种锐气。
政治上,皇权威信受到严重打击。一国之君被外国俘虏,这在当时的天下观念中是难以想象的耻辱。
朱祁镇复辟后,皇帝的决策能力受到朝臣质疑,明朝皇帝不再像以前那样拥有绝对权威。
制度上,土木堡之变暴露了宦官专权的危害。
王振的独断专行直接导致了这场军事灾难。虽然后来明朝确立了文官主导的政务体系,但宦官干政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,成为明朝政治的顽疾。
经济上,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军费开支和后续战争准备,给明朝财政带来沉重负担。
为了重建军队,朝廷不得不加重赋税,百姓生活更加困难。边境贸易也因为战争而中断,商业活动受到影响。
心态上,“土木堡之变”使明朝从积极进取变成了消极防守。
朝廷上下开始"守成保命",不敢有大的作为。这种保守心态影响了整个王朝的发展方向,使明朝失去了继续扩张的动力。
“土木堡之变”后,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。瓦剌等部落看到了明朝的虚弱,变得更加肆无忌惮。
边境冲突不断,明朝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维持边防,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北方威胁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“土木堡之变”不仅是一场军事灾难,更是明朝历史的转折点。
一个错误的决策,一场灾难性的败仗,就此改变了一个王朝的命运。
“土木堡之战”告诉我们:治国理政需要明智决策股票10倍配资,骄傲自满必然招致失败!
信息来源:《明史·英宗本纪》、《明史·于谦传》、《明实录·英宗实录》、《中国古代战争史》发布于:河南省力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